預防醫學 第一章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2021年台灣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分別占了第二名與第四名,近年來媒體報導也常聽到『猝死(sudden death)』案例增加,例如突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而造成生命消逝,值得注意的是發生年齡層有逐年下降趨勢,甚至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都有,這些訊息提醒我們一件事:生物年齡(biological age)似乎提早老化。

『預防勝於治療』,大家都知道,只是該如何預防?很多人在罹患疾病當下最驚訝的是:平時不煙不酒,也都有在運動,怎麼還是會發生?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類疾病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與血管有關。眾所周知,血管是供應身體所有器官及組織氧氣與營養的最重要管道,也是負責移除細胞代謝性廢物及二氧化碳的重要途徑,它也負責許多內分泌訊息的傳達,因此,只要血管出了問題(狹窄、阻塞),相關的器官及組織也會慢慢出現問題(缺氧、壞死),這個道理就如同一個地方的聯外道路損毀,會導致該地方物資運送中斷一樣。

血管老化與血循不良,它們也代表了細胞老化、組織老化、皮膚老化、器官老化、系統老化、身體老化,故本團隊近十年來特別針對血管老化與血循不良做了臨床表徵之統計,同時也進行一連串復原微循環(recuperate microcirculation)研究計劃,令人驚豔的是,當復原微循環之後,原本的疾病與老化問題也隨之改善,這也證明了微循環乃是預防醫學上極為重要的一環。

圖(a):血液循環遍佈全身,維持身體各部位正常運作,有好的循環才有好的機能與代謝。它如同自然界中水的循環一樣,扮演著清淨、滋潤、去污、平衡的角色,一旦被破壞,受影響的將是整體。

圖(b):膝部循環好,腿部有力,行動自如。反之則膝蓋酸痛,容易水腫,嚴重者靜脈曲張,走路時出現間歇性跛行。

圖(c):腳部循環差,天冷時容易出現酸痛感或麻木感,皮膚呈現乾粗、龜裂、脫屑等表徵。